1、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习运用。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有很多句子体现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而且韵味十足,得让学生反复地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想象、比喻、拟人等描写,可结合课文的学习指导学生的朗读和练笔。
3、课文学习的切入点很多,本设计抓前后两处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展开教学,教师还可以从课题中的友直接切入学习。
4、文中描写各种景物时的写法有些类似,教师可以采用举一反三法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不要面面俱到,逐段分析
学习主线
抓住文中一前一后的两个带着(回)满怀的好心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和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感情,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美,从而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老桥
带着好心情
树林
带回好心情
山泉
热爱大自然
预设教学流程
【导入教学】
揭示课题后,问:看了课题,你觉得作者可能去山中访问谁?
【字词教学】
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组织交流: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
2、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自由读课文后,师出示几组词语: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依然如旧
汩汩 瀑布 栀子花 犬吠 恩泽
细数 唱和 旋转
①自由读指生读,正音齐读。(注意第三行多音字的读音。)
②引导理解词语恩泽,谁来给它找个近义词?
③你能结合课文给将成语补充完整吗?
德高望重的()
津津乐道的()
依然如旧的()
引入:作者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访友,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回来的?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回答。
2、从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到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你感受到了什么?
3、从这两段的哪些词语中你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好心情?(品味:一路月色犬吠、归鸟的环境衬托描写的作用)
【语言训练点1】
文本内容:第3自然段
引入:作者的好心情源于什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和这些朋友的深厚感情?
1、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2、反馈交流。
3、作者形象地把桥比做什么?什么叫德高望重,为什么把桥比做德高望重的老人?
4、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桥的德高望重?
5、读着这些词句,想象一下,古桥在几百年历程中,都驮过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
6、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可是古桥依然屹立着。这正是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齐读)
7、小结:小结: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语言训练点2】
文本内容:第4自然段
1、你能用你的朗读带大家走进这片熟悉的树林吗?
2、当作者还是孩子时,曾在这儿做什么?当他成年时,他又会在这儿做什么?
3、因此,树林里的一切是怎么欢迎我的?
4、作者为什么会有把自己变成树这么奇怪的想法?
5、师: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语言训练点3】
文本内容:第5自然段(自由读)
操作步骤: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你能给句子换个说法吗?
2、作者分别是怎么和山中的一切打招呼的?你能给它分类吗?
3、你从作者不同的招呼中读出了什么?
4、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说一说。
4、小组合作朗读,感受作者和山中的一切景物和作者的深厚感情。
5、想象写话:
我还山中的()打招呼:
预设教学流程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1、课文实际上是写作者去山上观赏景物,为什么却以山中访友为题,你从题目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1《山中访友》
一、找近义词。
邀( ) 清爽( )拜访( )依然如旧( )知己(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山泉
()的溪流
()的瀑布
()的白云
()的云雀
()的雷阵雨
三、读读句子,想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3、我脚下长出的根须,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4、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5、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6、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四、小练笔。
还记得家乡的桥吗?还记得家乡的石板路吗?或者家乡的小河让你念念不忘?请选择一种景物,模仿课文中26自然段中任何一段的写法,来当一回小作家吧!
蜀相教案 篇2
精彩的马戏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动物能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演员们训练的结果。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精彩”、“表演”口头造句。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段。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图画和课文启发学生想象动物表演时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理解能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出图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猴、直、紧、演、算”的字形。
(二)“马戏、好奇、喝彩、哄笑、绝技”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老师要带同学们看一场表演,什么表演呢?精彩的马戏表演。板书课题(精彩的马戏)。
谁看过马戏表演,什么是马戏呢?
(马戏,原指人骑马所做的各种表演,现在也指节目中有经过训练的其他动物的各种表演)。
精彩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一个词吗?(出色、优美)你们想看吗?
要想看到马戏表演,首先要过字词关。
(二)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对照生字表学习,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认为哪些字易错,在字下边画横线,想一想怎么记住它。
2.汇报自学情况。
应这样汇报:“猴”字左边是反犬旁,右边是“时候”的“候”少一竖。中间不要多加一竖。
直:里边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或“真”去掉“八”。
紧:左上是两竖,不要写成“忄”。第七笔的点不要丢掉。
演:右边是“宀、一、由、八”组成。不要丢掉“一”。
算:中间是“目”,不是“日”。下边“廾”,不要写成“丌”。
“戏、扮、熊、狗、叔”几个字,可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偏旁和熟字自己分析、记忆字形。
3.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猴子 小狗 黑熊 算术 叔叔 紧张 打扮 表演 马戏 直立)
(三)指导学生查字典,理解以下词语。
好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
喝彩:大声叫好。
绝技:没有人比得上的、独一无二的技艺。
(四)读课文。
1.读准字音,句逗分明,速度适宜。
“好奇”的“好”是多音字,读hào。
“喝彩”的“喝”也是多音字,读hè。
“跷”读“qiāo”不要读成“qiào”。
“瞅”读“chǒu”不要读成“cǒu”。
“算”读“suàn”不要读成“shuàn”。
2.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第一幅图:猴子表演爬竿。
第二幅图:黑熊表演踩木球。
第三幅图:山羊表演走钢丝。
第四幅图:小狗做算术,猴子骑车,马钻火圈,都挺有趣。
(五)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猴、紧”二字的书写。
(1)“猴”左中右结构,中间的“亻”旁,写在竖中线上,三部分要写紧凑。
(2)“紧”上中下结构,中间“幺”要紧凑些。
2.写其他字时,要注意看生字表,看清每一偏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写时,写出笔锋。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动物能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演员们训练的结果。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指导背诵课文第四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图画和课文启发学生想象动物表演时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出示字词卡片(猴子 小狗 黑熊 算术 叔叔 精彩 好奇 紧张 打扮 表演),指名读、开火车。(一个接一个)
同学们已顺利地通过了字词关,可以观看马戏表演了。
(二)看图学文,理解文意和图义。
1.出示第一幅图:
(1)你们看,这是什么节目?
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猴子表演什么节目?板书:猴子爬竿
(2)猴子是怎样表演节目的?指名读2~4句。
学生评读。
结合图说一说倒竖蜻蜓是怎样的?
(头朝下,脚朝上,用手支撑着身体倒竖起来。)
图文结合说一说从哪儿看出猴子的样子很顽皮。(眼睛瞪得圆溜溜的,还好奇地瞅着观众;穿着衣服,打扮得像个小孩;下肢自然分开,保持平衡;上肢紧紧抓住竿子,尾巴翘着……)读2、3句。(这两句具体写出了猴子是怎样表演的。)
(3)观众看了猴子的表演有什么反应呢?
读第4句。
为什么观众会哈哈大笑?(看图说意思)
(4)指名有语气读这段,小结本段写法:先说表演什么节目,再讲是怎样表演的,最后讲了观众的反应。
2.出示第二幅图。
(1)看图说说,这是谁表演什么节目?
(2)看书第3自然段。黑熊表演了什么节目,它是怎样表演的,观众有什么反应?默读标出记号,(节目名称画“ ”怎样表演的重点词下点“.”观众反应下画“
(3)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看图观察黑熊的表情,说说从哪儿看出它很紧张。
说说“哄笑”的意思,再说说观众为什么会哄笑。(哄笑,许多人同时大笑。)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评读。
(5)练习填空:
笨重的(黑熊)(小心)地踩着木球,滚过中心点,是多么(紧张)啊!3.自己看图学文,读懂第4自然段。
(1)方法:山羊表演什么节目,怎样表演的,观众有什么反应。
同桌讨论自学情况。
(2)投影出示两句话。
读两句话。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细细,写出了山羊在什么样的钢丝上走。稳稳当当,写出了山羊走得怎么样。走过来走过去,写出了山羊怎么走。)
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认为第一句写得好,使我们感受到山羊表演得很精彩。读书上的1、2句,试背诵。
(3)山羊还表演了一个绝技,什么叫“绝技”?
(没有人比得上的、独一无二的技艺)从哪里看出山羊表演的是“绝技”?(圆板小;四只脚都踩上;圆板插在钢丝上会摇晃。)
小结:山羊表演了高难度特殊的技能,所以叫“绝技”。
(4)什么叫喝彩?(大声叫好)学一学怎样喝彩。
(5)尝试背诵。
先分部分读一读。
再分部分背,同桌互背、齐背、比赛背。
4.出示挂图三。
看图,说说还有哪些动物表演了什么节目。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动物们表演得这么精彩。
5.总结:我们今天观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表演,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我们知道了,小动物们之所以能表演得这样精彩,离不开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的辛勤训练。因此我们应向叔叔、阿姨说一声:“谢谢!”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课文2、3、4自然段的写法,任选一个节目,学说一段话。
(二)练习用“精彩”、“表演”说话。
(三)巩固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着2、3、4自然段的写法说一段话。
(二)练习用“精彩”、“表演”说话。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请同学当评委打分。标准是:读音准确、声音洪亮、有语气、句读分明、速度适宜。
(二)检查背诵第4自然段。
同桌互背、老师指名背。
(三)复习2、3、4自然段的写法,学说一段话。
1.2、3、4自然段的叙述方法是什么?(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任选一个节目,想象一下表演得怎样精彩,说几句话。(可以是马钻火
圈、小猴骑车、小狗做算术??)。
(四)练习用“精彩”、“表演”说话。
1.想词语是什么意思?
2.看词语在文中哪句出现。
3.自己说一句。
(五)练习。
1.连线:
精彩的
圆溜溜的
细细的
顽皮的
笨重的
2.填空:
( )地走着
( )地瞅着
( )地移动
3.选择正确读音画√。
跷跷板(qiāo qiào)
哄笑 (hōng hng)
喝彩 (hè hē)
好奇 (hào hǎo)
眼睛 钢丝 马戏 黑熊 猴子
蜀相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
3.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4.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启
同学们,送别亲人和朋友是人们的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事情,古人还为此写了不少的著名的诗句,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大家背诵一些?
同学们背的挺好,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送别时真切的依恋和不舍。其实,今天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关于送别亲人和朋友,英国著名的作家比尔博姆却从不同的视角上,看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共同的渴望,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他的散文《送行》。
板块二:读
请学生速读课文,要求:
借助资料或相互帮助,疏通重点字词音义。
体会文中描写送别场面和作者的态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修饰性词语,即:————————的送行,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加上这一词语的原因。
板块三:议
请学生再读课文,质疑课文,提出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自行作答或者和同学一起讨论。
1.指导质疑:
A.找寻关键词句质疑。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抓好以下八种句子的分析: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论点或论述范围;说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②中心句。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③承转过渡句。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他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④警句。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⑤矛盾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⑥感情句。(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褒贬抑扬的句子)。⑦修辞句。(写景状物、传情达意时运用修辞格的句子)。⑧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引人思考,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B.根据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质疑。
C.质疑的角度?
①所勾画的词语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勾画的词语能不能用其它的词语代替或删除?为什么?
③勾画的句子有什么含义?与其它句子的关系怎么样?
④勾画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说明了什么问题?
⑤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划分?主要内容怎么概括?
⑥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⑦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⑧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
2.请学生自由质疑,自主或者和他人合作讨论作答。
板块四:讲
1.讲解学生们质疑了却没有解决了的有价值的问题。
2.补充讲解学生没有质疑到的重点问题。
板块五:练
同学们,下面我请你们看的是一首我们同龄人写的一首现代诗,内容就是描叙父亲送别自己的情景的,我想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一下,体会一下,作为写作的参考。
2.你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被亲人朋友送行过?请你描叙一下当时的情景或者你当时的发现和感触。
板块六:结
同学们,通过比尔博姆的文章《送行》,我们懂得了人其实在内心的最深处对于真切的关心和理解是十分渴望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善待和关爱,是一种人情美,而能够给予他人关心爱护,与人为善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性美的体现。
最后我想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一下英国文学大师狄更斯的现代诗《别挤了》,再一次感受一下人们对于宽容、善良、真诚的渴望,相信它也能让你的心灵受到洗涤。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重点)
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
3.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重点)
4.学会质疑,培养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难点)
二.自学内容
1.收集有关古人送别的诗词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勾画疑难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注音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文中描写送别场面和作者的态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修饰性词语,
即:————————的送行,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加上这一词语的原因。
4.学习质疑:
A.找寻关键词句质疑。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抓好以下八种句子的分析: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论点或论述范围;说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②中心句。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③承转过渡句。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他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④警句。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⑤矛盾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⑥感情句。(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褒贬抑扬的句子)。⑦修辞句。(写景状物、传情达意时运用修辞格的句子)。⑧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引人思考,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B.根据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质疑。
C.质疑的角度?
①所勾画的词语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勾画的词语能不能用其它的词语代替或删除?为什么?
③勾画的句子有什么含义?与其它句子的关系怎么样?
④勾画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说明了什么问题?
⑤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划分?主要内容怎么概括?
⑥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⑦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⑧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
D.提出的质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疑难问题再记录
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明白,请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作练习
你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被亲人朋友送行过?请你描叙一下当时的情景或者你当时的发现和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一:《送行》作者:佚名
父亲站成一轮弯弯的月亮
目视着即将远行的儿子、书、钥匙、行李袋父亲没有洗泪为我饯行
只是默默地提着我的行李袋
送了一程
又一程车启动了
父亲吐出两句话
注意身体
与人和气车走了
父亲依旧立着
凝视道路
默默无言
附二:《别挤了》作者:狄更斯
你,不要挤!世界那么大,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你可以尽情地追求,追求那人间最好的一切。只是你得保证,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感受压抑。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面对着它,你应当问心无愧;给人们生的权利,活的余地,可千万,千万别挤!
蜀相教案 篇4
教材简介: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课文都是以故事为主,许多学生都喜欢看,在教学时,重点是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应该注重语言训练,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童话的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童话的美感。
(3)情感目标: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朗读感悟, 凭借对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
(2)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 同学们,当我们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时,会看见满天璀璨的星星,(课件出示星空画面)看到这幅美丽的画面时,同学们肯定会有很多遐想,谁来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挥想象)
2、揭题:《七颗钻石》(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什么时间,谁干什么,有什么变化,结果如何。)
2、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旱灾,体会当时万物对水的渴望,指导朗读。
三、细读课文,透过神奇,体会变化
1、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动人而又神奇的故事发生了,思考:空木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生读后汇报,师板书,)
2、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一)、体会第一次变化的原因,感受小姑娘的一片孝心
1、【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2、发挥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出示】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3、得到了水后的小姑娘是怎么做的呢?【出示】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
4、指导朗读,读出小姑娘寻水的艰难、寻到水的惊喜和送水的急切。(指名读,评价,齐读。板书:孝心感天)
(二)、体会水罐的后面几次变化 的原因,感受小姑娘无私、广博的爱
1、根据我们前面学习水罐第一次变化的方法,自主学习水罐变成银时、银水罐变成了金的水罐最后变成七颗钻石时,分别发生了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主学习,并讨论。)
(1)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小姑娘把水倒一点在手掌里,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变成银的。生谈体会。(指名读这段话:谁能带上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句话。师:她的爱心使上帝给了她又一个奇迹,板书:爱心如银)
2、【出示】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1)发生了什么事?你体会到了一颗怎样的心?妈妈为什么不喝水?
(2)生谈体会。
师述:是因为母爱,是母爱让她本能地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女儿的生命,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一起来体会一下这深深的、伟大的母爱。(齐读)
小结:是啊,母爱如金子般宝贵,灿烂。(板书:母爱似金)
3、【出示】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1)小姑娘喝到水了吗?她渴吗?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再也忍不住、凑上水、咽了一口唾沫)(这几个词变红色)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说明了什么?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师述: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被小姑娘的精神给深深感动了,她不仅关心自己的亲人(母亲),而且也关心毫不相关过路人,甚至关心一只小动物(小狗),她的心里装的全是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小姑娘。上帝又一次被她深深地感动了,所以(学生齐读句子)
4、【出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小结:看看黑板上一次次变化的原因,其实所有的原因总结起来只有一个词(生答:爱心)(板书:爱心,并画出爱心图案)正是因为爱心才使得空木罐装满了水,正是因为爱心才使水罐发生一次又一次的神奇变化。
四、拓展延伸,爱心故事大家谈
1、爱心故事大家谈。
童话中小姑娘的爱心就像钻石一样晶莹剔透,生活中也有许多爱心故事感人至深。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爱心故事?说一说你身边的爱心故事。(先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2、感受生活中的大爱。课件出示:(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图片并插入《歌曲爱的奉献》)
五、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想一想: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因为钻石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
师总结:作者希望爱心象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让世界万物都沐浴在爱的柔光里;同时也希望人人都能拥有一颗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六、板书设计:
爱 心
19、七颗钻石
↖
空水罐 金水罐(母爱似金)
↘ ↖
装满了水的水罐银水罐(爱心如银)
(孝心感天) ↘↗
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还是满满的
蜀相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有条理展现春节民俗风情
二、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三、理解春节包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有条理展现春节民俗风情; 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
难点: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 ,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大家喜欢过春节吗? 为什么?(学生谈谈自已的过年感受 )现在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春节的热闹景象。
二、解题:
1.什么叫本命年?(可参照书下注释①)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录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如马年出生的人属马,再遇马年,就是他的本命年。
三、介绍作者:
学生读一读
刘绍棠(1936~1997) 现代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的格调,通俗易懂、清新淳朴,代表作有《蒲柳人家》。
四、检查预习
小组汇报检查情况,教师抽查。
五、 独学—-合作交流
指明学生朗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引用二十四节气歌有什么作用?
2、从第三段中找出最能概括年味儿越来越浓重的四个词语?
3、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来具体描写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如第一件事:“炒年货”)
六、研读课文 探讨交流。
1、读第1段,思考:开头以24节气歌引出春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衬托出春节的重要,突出春节的特点,点明写作的中心。
2.(比一比)快速阅读第3段,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能表现作者过年感受的四个词语(可提示学生注意文中表现乡亲过年感受的词语)
明确: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3.运河乡的父老乡亲是如何来过年的呢?作者共写了几件事具体描绘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
明确:1、炒年货2、吃腊八粥3、买糖果4、挑绒花5、杀牲禽6、备食物7、送灶王8、换门神9、守岁10、拜新年
4.这十件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引导学生概括出内容后,按顺序排列出)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
腊月初一–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三十–正月初一
这些民风民俗表达了父老乡亲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七、 跳读品味
1、小组学习:
第4段描写过年的一些风俗及过年的热闹气氛,你认为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哪些语句描写最生动传神,即用不多的几笔就把某一生活场景描述出来了?(结合具体的词语分析说明)
2、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①体现过年的热闹气氛的语句。
②文中一些生动丰富的民俗语言。
如:二十四节气歌;“红火”“发烧”“年根”;“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小疙瘩鬏”;“开刀问斩”;“忙得脚丫子朝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天麻麻亮”等等。
八.合作探究:
你认为隆重热闹的传统春节传达着人们的哪些期盼?(组内讨论)
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后,教师概括或强调:
寄予的期盼:
辛苦一年 喜享欢乐 。
展望未来 祈求安康。
合家团聚 密切乡情。
九. 拓展延伸 今昔比较
明确:1不管今昔变化如何,人们的心愿和美好的祝福不变;也不管未来变化如何,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不变。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要吸其精华,代代相承;我们更要与时俱进,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沃土上开出更加瑰丽的奇葩 !
十、布置作业:
回忆你过得最有趣的一个春节并用最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
板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堂
腊月初一:炒年货——–预热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
买糖果 ∣ 增
挑绒花 ∣ 温
杀牲禽 ∣ ↓
备食物 ∣ 红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 ∣ 火
换门神 ∣
除 夕:守岁———-发烧
正月初一:拜新年
教学反馈:
蜀相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自己初步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对阅读的那份真挚的热爱,以及如何表达出这份热爱的。知道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与众不同。
3、能感受到阅读是一件充满愉悦的事情。
4、尝试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文章3、4、5、6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出对阅读的痴迷。
【教学难点】
尝试学写读后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教师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听了这段话,请问,你有什么感受?
引入课题:我的长生果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读课文: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根据交流,板书:
读书:香烟人画片、真正的连环画、文化站的图书、中外名著、作文。
3、这篇文章作者写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她是怎样把对阅读的那份真挚的热爱表达出来的?
三、研读重点,体会写法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3~6小节,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在黑板的相应地方写上下列词语:
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牵肠挂肚、废寝忘食。
(这一部分教学充分放手让学生读读说说,并重点指导学生读好4、5、6三小节。)
2、第三小节交流,引导学生从美差、抢、眼羡、卖力地呐喊助威、饱览等词感受体会。
3、师生合作运用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牵肠挂肚等词语复述3~6小节的内容,再次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痴迷:
⑴ 我实在是太喜欢那些书籍了:
无论还是无论还是只要我就那些书有时让我有时让我有时我读得很快有时书中的悲欢离合又常常使我
⑵ 是啊,我实在是太喜欢那些书籍了:
不论是不论是不论是不论是我都看得( )。他们让我( ),他们让我( ),他们让我( ),他们让我( )!我完全地被书给征服了!
师:正是有了这份牵挂、这份痴迷、这份如饥似渴的醉心阅读,我的作文常常居全班之冠,我得到了报偿和赞誉。并且我还悟出了写作的道理!
4、略读8~14小节:
⑴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怎么悟出的?
别出心裁、与众不同、鲜味指的是什么?
⑵ 作文,要真情实感创造:
怎么悟出来的?怎样做才会得到呕心沥血的创造呢?
师小节:是啊,作者的成功离不开书籍的帮忙。因此,当他回忆起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愉悦之情充满了他的心房!师生一起朗读文章第二自然段。
五、出示范文,尝试学写读后感
六、提升认识,指导实践
齐读: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结课。
蜀相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 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 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 教学策略分析】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并注意组织好 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联想记忆、卡片问答、查表抢答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概念。
【教学准备】
1.投影片:元素与原子的比较等;
2.元素符号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回忆)
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 设疑)
什么叫元素呢?
回答: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蜀相教案 篇8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焦急、巴望、筋疲力尽。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事物规律办。
3、 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寓言两则》。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以前,我们也学过几篇,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1、 下面来学习另一则寓言《揠苗助长》,看它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 板书课题,齐读。
3、 释题:理解助、长、揠。
4、 听故事。
(二)、 初步感知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 把字音读准,不要多字少字;
(2) 边读边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 检查初读情况,认读生字。
3、 请四个同学分别朗读,其它同学思考三个问题,在书上划下有关词句。
(1) 那个人为什么帮助禾苗长高?
(2) 他是怎样帮助禾苗长高的?
(3) 帮助长高的结果怎样?
(三)、 学习课文: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
(2) 理解:巴望。
(3) 思考:为什么那个人觉得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4) 还有哪个词能看出他非常着急?
(5) 指导朗读,体会那个人着急、渴望的心情。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二个问题。
(2) 理解:筋疲力尽。
(3) 指导朗读,体会他高兴的心情。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指名回答第三个问题。
(2) 禾苗为什么没和长高,反而都枯死了?
(3) 教师演示。
(四)、 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 指名学生表演,再现课文。
2、 揭示寓意:《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按事物规律办,否则就要把事情弄糟。
3、 指名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揠苗助长的事。
4、 看板书,指导背诵。
四、板书:
揠苗助长
巴望长得快些–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禾苗都枯死了
蜀相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写田字格里的6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正确认读12个生字。
(3)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前教师可以找来一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互相亲近的照片或图片,通过课件展示出来,供学生欣赏,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2、激情导入:你一定和小动物亲近过,玩耍时过,你一定也感受过和小动物在一起时的幸福和快乐。有这样一个小朋友,他也特别渴望和小动物亲近亲近,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3、提示课题:《尖尖的草帽》
二、听读感知:
教师配合动画课件复述课文。这样设计是因为这篇文章整体是围绕孩子的心里活动展开的,没有对话,段落很多,句式很长,所以教师如能结合课件声情并茂的复述 课文,像讲故事一样,以美的视听激活文字,使师生共同沉浸于故事里,小朋友美好的想法和感受中,激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助于学 生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
三、初读感悟,读中识字
1、在激起了孩子阅读欲望后,顺势引导学生借助拼音逐字逐句地尝试着朗读课文,在试读的过程中识字,正音,并把生字画出来,反复认读,把不懂的句子画下 来,多读几遍。最后标出自然段。(这一步是留给学生自己锻炼,学习的机会,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交流学习情况:
(1)指出读课文(引导学生互评、正音)
(2)识字,认读(逐步缩小语言环境,把句式长的句子去掉拼音,单独拿出来认读,把生字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来,再逐步读词、读字,解决字音问题)。
(3)再读课文,这次要让学生充分读,读充分,力求读的通畅,同桌两人还可以互相合作,练习朗读。在反复的读中感悟语文。
四、细读体悟
在学生初步感知,感情课文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小朋友是怎么发现小蜻蜓的?在哪儿发现的?”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这部分有一重点句:“ 它的翅膀亮得像镀上了一层金子”。这里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你见过小蜻蜓吗?在哪儿见过,它是什么样子的?”从而理解句义。“那看到这么可爱的 小蜻蜓,你有什么想法?”展开学生的想象,也可以引发学生的回忆,然后互相交流。教师在这时候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师生相融。然 后接着引导“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体会着等等,并把你从中体会到的,感受到的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这时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互听互读,互相交流, 互相启发,在小组交流中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文中“我”心理的几次变化,从一开始第一次猜想,满怀希望,很有信心到希望落空,但仅仅一刹那,很短的时间,心中 的希望又一次点燃了,又一次充满期待。就是这样一个情感的变化过程,非常细腻。
在全班交流感悟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亲身的情感体验去谈。
例:“我在草帽下笑着,我等待着经落在我尖尖的草帽上”,引导学生想象“我为什么要微笑”,“我在等待时会想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继续发挥学生的想象,学 生可能会想到:“小蜻蜓,你飞过来吧,和我玩吧,我们一起做游戏。”“别害怕,我不会伤寒你,我很喜欢你,我们可以做朋友”等等,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结 合学生生活:“你有没有象这样的等待过,你当时是什么心情?”联系学生的生活再去体验,体会着去读,通过自由读, 读,齐读,在读中感悟,教师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此时此刻,你们想不想和小蜻蜓亲近亲近,那我们把它叫下来吧!让它飞下来,和我们玩一玩。”此刻的学生 已经完全融入其中,带着此时的感受配上优美的音乐,再去读文。情因感而生,这种情感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在一步步由浅入深的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心与文中的“ 我”越来越贴近,直至完全相融,此刻的学生已经不是在读,而是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去表达,最大程度的感受读书的快乐享受语文的快乐。
五、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1、这个小朋友有这么多美好的想法,你从中有什么感受?
2、你有没有类似于像文中的小朋友这样的想法或经历?你是怎样和小动物亲近的?
这一环节,又一次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加强体验,使认识得到升华。
六、识字教学:
本课有6个生字:尖、以、着、帕、要、把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在识字过程中,力求引导学生自己识字。
七、作业:
1、讲一个你和动物的趣事。(引向生活,把语文打开。)
2、展阅读:童年书架里的相关文章。(从主题上继续升华,通过扩展文进一步巩固生字)。
3、字练习:习字册
以上就是不美不萌为大家整理的《蜀相教案范例9篇》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本文链接:https://www.musicbooks.cn/91353.html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