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1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说明文,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类文章,觉得读起来没有意思。但在教学这课时,我却发现学生对这类课文非常感兴趣,学起来热情很高。因为自己对教学这篇课文没有太多的想法,所以在备课时认真观看了教参后附带的光盘,从中汲取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没有把它上成科普课,而是上了一节很有语文味的课,我想这也是学生热情高涨的原因之一吧。
教学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并通过题目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句进行讨论从哪里看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教学这两段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
最后,让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由的畅想、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2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第一教时教学预案
崔张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体会新词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过程预设】:
一、揭题,感知
01、揭题,读题。学习虎的笔顺。
02、直观感知爬山虎。课件显示图片,学生欣赏,可以边欣赏边说与图片相关的话。
二、初学,梳理
03、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的音,体会新词的意思。
04、读读典型的生字和新词。并交流叠的书写特点。
均匀嫩茎叶柄蛟龙重叠空隙痕迹逐渐
05、说说此时心中的爬山虎。(图片感知和文本阅读之后,一定会对爬山虎产生新的感受。)
06、听或跟录音朗读,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07、讨论: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三、细究,感悟
08、叶圣陶爷爷是如何经过自己长期细致地观察,通过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写,来介绍爬山虎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09、学习句子: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随机讨论: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0:学习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随机讨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爬山虎叶子还独特在哪里?)
11、过渡:哦!怪不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2、阅读了上面这些恰切真实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写,让我们对作者叶圣陶爷爷产生了油然的敬意,为什么呢?
13、齐读第二自然段。
14、试背第二自然段。(机动)
四、作业,延伸
15、作业: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
16、实样观察爬山虎。可以在自家周围、居民小区、公园等地方仔细观察爬山虎。
五、板书预设
爬山虎的脚
嫩红嫩绿
爬山虎的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一顺朝下铺得均匀
教后反思
一堂课下来,感觉良好,教学进程和学情呈现与预设基本一致,整堂课充分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浅显而不浅薄的教学风格。
就课的点而言,从虎的书写笔顺和叠的书写结构等,在课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实,扎实而有效。
从课的线而言,从图片欣赏到文本阅读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课完满连贯,一气呵成,使学生在没有迂回和陷阱的氛围中,量力而习,获得语文。
从课的面而言,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动,有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有有声的读,有无声的思,使课堂场景和语文场景融会贯通,联势推进。
唯一遗憾的是,也许由于作者对课文结构的故意布排,在叶、脚、爬三块内容的描写中,后两块内容文句交互,没有明显的边缘痕迹,所以在梳理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上,学生思维受阻,险些进入冰河时代。早知如此,这一个微格弃之也不可惜,因为一课一得,足矣!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3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台湾同胞的真情奉献
教学难点: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
一、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
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
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三、深入阅读文本,整合教学资源,深刻体会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教学设想:在小钱会感激谁?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在心灵中与课
文中的人物对话,理解人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
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
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
地想一想。
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师:是啊,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对捐献骨
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捐献骨髓对
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
大陆的中华骨髓库中的库存量只有4万多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库存23万份,而我国的白血病患
者有400多万,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献骨髓。而这位台湾青年就是这样一位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
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但是,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
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
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师: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
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写下来。
师:小钱还应该感激谁?(出示李博士画像,并介绍)
这位李博士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
捐献中心,征集到23万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让我
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让我们在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
,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
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小练笔.
1、师: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
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
代传下去.
2、生:齐读.
3、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请用笔写下来
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
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
,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通过反复读文,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多种对话,在引导学生挖掘
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多角度的开拓学生的认识空间、审美空间、情感空间,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
维,实现语言、情境和精神的和谐共振,提升情感的价值。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教学:
我先让学生找找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随后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主研读、自我感悟。学生以
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为研读点,独自阅读、独立思考。在学生交流之中,教师又以一个引导者
、参与者的身份,为学生展现地震画面,引导学生想象手术的情景,从词、句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
理,从而带领学生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在研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
行换位思考,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情感。最后,教师激情导语下,层层递进的有
感情朗读成为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真实的表达。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
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
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
就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教学中,我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了床上,此时他的内心是极不平静的,
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小钱得救了,一年后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等,并注
意了读说结合,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
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
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教师最后的配
乐结束语,升华了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
,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完全溶入到朗读中。由于本节课有些环节无法预知所以在处
理上语言不丰富、也不够精炼,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
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4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外国的文学作品。《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这些文章不仅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我有幸在县名师展示活动中听到过天宁小学的吴老师上过此课。
在听了名师的课后再来上我自己的课,可从中借鉴。与她相比我明显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下就是我上课的一点感受。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
1、办公室前,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天哪!我希望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
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话的意思讲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罗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想错了。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2、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了一段话,保罗此时才知道,原来小男孩只是想让他的弟弟看看保罗的车,对他的弟弟说,将来长大了也送一辆车给弟弟。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几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能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
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仅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启发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要他相信: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
3、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
我发现吴李英老师的课就是紧紧围绕这写句子展开的,在让学生理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其中的感情。我上课时,也模仿吴老师的教学过程,但是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也许是教学经验的差距吧,也许是对课堂的驾御能力的差距吧,我们四⑵班的同学在体会这几句话的意思时就是无法深入。
以致于原本一课时的内容上了两个课时而且效果还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多反思,多总结,多学习。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5
新教材中《迷人的张家界》这一课描述的是新开发的风景区张家界的迷人风貌和丰富物产。但是课例是根据几位作家的名作精选而成的,文章确实把张家界的迷人描述的淋漓尽致,可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太大:语言风格不同,读起来有些绕嘴;无形中增大了课例与学生的距离。为了让张家界的风光更迷人,为了让课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精心设计了一堂语文实践活动课,让《迷人的张家界》真正迷住了学生。
一.预习激情、引导实践、拉近距离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读好书,读出张家界的迷人,读出几位作家的不同描述风格。我在预习时没有像以往那样让学生去预习,而是在初读的基础上激发情感,引导学生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张家界,拉近与课例和张家界的距离。首先我把自己收集来的有关张家界的精彩片段整理几个积件,在学生初读时展示给他们:在他们的赞叹和惊叹中,我赶忙抛砖引玉这些只是张家界小小的一部分美景和点滴的知识,那里还有更迷人的美景和传说等待你去欣赏,去发现呢!(请你以任何形式把你收集的有关张家界的资料展现给大家:可以办个图片展;可以开个有关张家界神话传说的故事会;可以开个有关张家界风景区的新闻发布会;也可以去了解张家界的形成原因,从科学的角度给大家讲述你的新发现)。有了目标和动力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走书店,串亲朋,找图书,扒资料看到一篇阅读课例引起孩子们这么大热情的关注我更激动:帮这个解决点问题,给那个出谋划策。(我深深体会到语文实践活动带给我们的决不是解决问题本身,而更在于整个过程给学生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语文学习少有的激情。)当看到一张张张家界的图片放在展台,当你听着一个个优美的神话传说,当你发现在备课时自己都没发现的有关张家界的相关知识,当你欣赏到学生少有的自信和热情,我高兴地知道张家界的已经离他们很近了。
二.学会朗读学会欣赏学会运用
孩子们对张家界有了较深的了解,我引导学生回到课例中再读课文就有了扎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制定了三个学习目标:学会朗读、学会欣赏、学会运用。因为学生对张家界有了认识,所以在学会朗读这一步中有了感情基础。为了不让学生们感到又像以往那样学课文,我建议大家以组为单位开展读书比赛。教师不参与评比,只是提供朗读比赛的层次目标:熟读三无既无错字、无丢字、无添字;朗读三有既有感情、有声调变化、有快慢节奏。
通过朗读比赛,学生学会了这一课的朗读,也在比赛的实践中掌握了读书的基本要求,这无疑又是语文实践带给孩子们的收获。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继续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全文中你认为哪个段落最迷人?(读读这一段,谈谈它的迷人之处在哪里?)文中各段描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从描述角度、方法运用和用词造句等方面谈。)这样通过谈论、比较学生对张家界的了解加深了,对课例的迷人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体现课例的例子的作用,我结合当前旅游热的现状,作为一个实践性作业布置给学生,引导他们把学到的东西大胆运用与实践:你也做一个小导游,写写你对张家界的了解,把它的迷人展现给大家(在班内开展一次争做小导游比赛)。假如你要说服你的全家去张家界旅游,请你设计一个旅游计划,把旅游的路线、旅游的景点介绍给你的家人。
这样整篇课文的学习始终贯穿在实践中,张家界的迷人,《迷人的张家界》都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的感受到、体会到。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深刻感受到语文的学习根本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领悟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不是背课文,写作文,而是通过它的学习去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它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增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3.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你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呢?那你听说过张家界,知道它在哪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跟随着作者一起来领略这迷人的自然风光。
板书:迷人的张家界
提问:从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
2.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
①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读生字组词:絮、劈、纤、杉、皆、锦、怡。
学生互相提示易错的地方
絮:注意读音
区分锦、棉、绵
提出不懂的词语,互相讲解。
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文中与课题相照应的句子。
(这次来张家界,我才真正领略了这仙境般迷人的景色,迷人的张家界,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板书:仙境般迷人人间仙境
这种写法称作什么?(首尾呼应)
③文章是什么结构?(总分总)怎样分述?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张家界的迷人景色。
板书:山奇、水秀、物丰
3.引导学生理解首句的作用
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山峰?说说你快的方法。
小结:中心句的作用:提示全段的主要内容,承上启下,提示了张家界的奇山秀水和其间生存的珍贵动植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4.品读交流,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①品读奇山部分自由读2-4自然段,把你喜欢的部分找出来,与同学交流
A.重重叠叠的山峰一首优美的诗。写出山多、山高、山之千姿百态,美妙神奇。(总写)(反复读,读出赞叹的语气,相同句式的句子,要注意声调高低或语速成的快慢区别)
B.金鞭岩高出峰林之上’神鹰护金鞭’。(边读边想象)
C.我们来到在等待着出征的号令。既写出了山峰像将军一样威武,又给人一种动感。(个别读)要读出气势。
小结。
②品读秀水部分
清澈见底,纤尘不染的碧水中安谧静美的享受。
写出了金鞭溪的清澈、静美。(指导朗读)
③品读物丰部分
总结文章的表达方法:
A.总分总的结构
B.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5.情境再现
①播放介绍张家界的VCD,感受张家界的迷人。
②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
6.课外延伸作业:
(1)查阅有关张家界的资料
(2)学习本课的方法,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学校。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6
《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课文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使我们体会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追求。
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那里的电脑有什么功能?是怎样工作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如,填写表格,将电脑住宅的具体设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或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画出电子住宅的示意图,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 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 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以上就是不念过往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本文链接:https://www.musicbooks.cn/86847.html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