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古代的五个音律是什么?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周礼·春官·典同》中曾记载:
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凡声,高声昆,正声缓,下声肆,陂声散,险声敛,达声赢,微声,回声衍,侈声笮,弇声郁,薄声甄,厚声石。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凡和乐,亦如之。
释义:
典同掌管六律、六同的和谐,以辨别天地、四方、阴阳的声音,以调整各种乐器的声音。凡(钟所发出的]声音:钟体上部过大,发出的声音就盘旋在钟内难扩散;钟体上下过直,发出的声音就迟重缓慢;钟体下部过大,发出的声音就会放肆而去不稍容留。
钟体一边偏大,发出的声音就离散而不稍内敛;钟体一边偏窄,发出的声音就内敛而不外扬;钟体过大,发出的声音就过于宏大;钟体过小,发出的声音就过小。
钟体过圆,发出的声音就过于宛转回旋;钟体中央过小,发出的声音就过于迫促;钟体中央过宽,发出的声音就抑郁回旋而难出;钟体过薄,发出的声音就像震掉出来的一样;钟体过厚,就难以叩击发声。
扩展资料:
音律的典故:
古时,人们想把音律记载下来,相互传达、表达。但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没有一个标准,声音和旋律过耳就不存在了。为了制定音律的标准,传说,古人在昆仑山之阴,用不同长度的竹子,把当中打空,在天气转冷时,埋在接天地之气的山凹,只留一孔以地面平齐,并用竹内薄膜将露出的孔封住。
第二年,随着气候转暖,大地积聚的气流开始涌动,一天,聚地气最多的大竹管首先涌喷出地气冲破竹膜,发出“嗡”的一声响,古人就把这定为“黄锺”之声。并用三分损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声,从而制定出十二声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音六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律
什么是音律?该怎样学音律?
声律启蒙简谱我们把乐音体系中各音声律启蒙简谱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称为音律。 音律的分类 音律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发展中形成的,音律有多类,而人们熟知的主要音律有”纯律”、”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 三种。其中”十二平均律”目前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音律幻想 纯律 在音乐之父巴赫大力提倡十二平均律之前,西洋的音阶不但有很多种类,同时音程的划分也是用纯律这个系统。 纯律是指两个音的声波震动的比例越单纯,则这两个音听起来会越和和谐,反之则越不和谐。这也是人类耳朵天生的特性,所以早期所谓和谐音程的声波震动比例大致如下: 完全一度 1:1 完全八度 1:2 完全五度 2:3 完全四度 3:4 大三度 4:5 小三度 5:6 大六度 3:5 小六度 5:8 综上所述,最和谐的音程当然是完全一度,其次是完全八度,但二度和七度则是相当不和谐的音程。其震动比例一定是很奇怪的比例。虽然纯律最符合人类耳朵对美声的要求,能够有非常优美的和声音响效果,但却不太实用。因为这样的比例会因为转移调性而有很大的麻烦,例如C大调的主音是DO,应该以DO为起点,依照比例而定出其声律启蒙简谱他音的音高,但如果转到G大调,所有的音的音高就会稍微做一些改变了。在巴洛克时代之前,因为乐曲形式简单很少转调,但随着乐曲形式越复杂,纯律就变成是相当麻烦的系统了。 十二平均律 随着音乐的发展,纯律的缺点就显示出,为了解决这问题,十二平均律应运而生。 A:十二平均律: 就是将一个八度均分成12个均等的音程,每一个音程规定为半音,两个半音为一个全音。 B:十二平均律最大的优点: 不管怎样移调或转调,都能够获得均等的音乐效果。但这是相对的,因为十二平均律是将一个八度均分成12等分,所以每一个半音之间的震动比数都是一个除不尽的无限小数,所以无论演奏哪一个和弦都不可能得到真正完全谐和的音乐效果,只不过十二平均律影响的幅度相当小,比较之下仍是非常好的一个音程系统。 MIDI再怎么进步都无法取代真人演奏效果的原因是因为真人演奏时演奏家会凭自己的耳朵判断音程和谐的程度,通常比较接近纯律,但在电脑中无法做到,根本原因是音程定义系统上有着根本的差异,不过差异不太大。 半音、全音 十二平均律组织中最小的音高距离叫半音。两音间的距离等于两个半音的叫做全音。 八度内包括有十二个半音,也就是六个全音。 等音 音高相同而意义和记法不同的音,叫做等音。等音是根据十二平均律而来的,因为只有在半音相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等音。 五度相生律 事实上它是纯律的一部分,它规定五度音的频率之比为2:3,其他音程都由若干个五度产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简谱中的1 2 3 5 6)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顺序是:宫→徵→商→羽→角。实践表明,按照五度相生律的音高演奏的旋律是最优美的,弦乐器就是典型的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的乐器。 编辑本段形式特征 音乐与人的关系如此密切,不同音律对人的影响早就为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中国儒家、道家都有自己成系列的音乐,孔子听到优美的音乐—韶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知肉味”声律启蒙简谱!华彦钧的很多传世名曲就是道教音乐。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将音乐与“礼”紧密联系在一起,《诗经》的“风”、“雅”、“颂”很多都是歌词,当时都是配乐的。中国封建社会还把音乐提高到反映施政民意,治国晴雨的高度,《吕氏春秋》、《史记》、 《汉书》 、《后汉书》等都不厌其烦的竭力记下有关音乐与治国的同一条类似“政治格言”的话:“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险也。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今天中华崛起,古典音乐也面临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包容与自主的课题。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探索方面,《梁祝》、 《二泉映月》 等优秀曲目已取得中西合璧的完美配器,纯粹中华精神弘扬的好成绩。在人民性与社会性的结合方面,《小河淌水》、 《九曲黄河》 等都已登入大雅之堂,成为专家和普通群众都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在乐器个性与乐队整体性的探索方面,《正月·梅》、《打虎上山》、 《浏阳河》 等已取得优异成绩。在生活性与思想性的结合方面,《黄河大合唱》、《战台风》等无疑已成为示范作品。在感觉性与理智型的结合中,《瑶族舞曲》、《火车开进苗山寨》等肯定是已取得成功的好作品。 在形式与技术的创新、探索方面,中国古典乐队,吸取西乐乐器及表现手法为所用,西乐大、中、小提琴、包括竖琴与中国传统乐器筝、箫、笛、阮、琵琶、二胡等的结合已取得成功。因为这些乐器不论在中乐、西乐中都是上可以衔接高音,下可以联系低音的使用领域较宽广的乐器。而中乐中的唢呐等与西乐中的小号等乐器因个性较鲜明,较独特,包容性不强,兼容结合的探索就没见成功的作品。看能不能在中乐唢呐与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的组合中,结合西乐钢琴、小号、钢鼓等创作一些新样式的中国吹打乐曲。而最古老的中乐像埙、笙、古琴等能不能在箫、笛的参与下,结合西乐单簧管等创作出一些新样式的中国民乐,和中国古乐。争取最终不依赖音响设备,在室外也能演奏面对众多观众、听众的中国古乐
古代关于音律的诗句(按音律的古代诗分类)
1.按音律的古代诗分类
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分为: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
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注意: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2.形容音律的诗词
特地整理了一下,缺少的大家可以继续补充:
【积极的】欢快 愉快 喜悦 温柔 浪漫 美妙 高雅 舒畅 悠扬 灵动 可爱 甜美 动听 年轻 有活力 洒脱 飘逸 超脱 自在 振奋 劲爆 动感 沉稳 热情 幽默 振奋 鼓舞 亢奋 兴奋 清新
【中性的】平静 深沉 深邃 宏大 辽阔 雄伟 震撼 荡气回肠 激情 激昂 悲壮 悲凉 凄凉 沧桑 迷幻 朦胧
【消极的】难过 悲伤 忧伤 怀念 思念 寂寞 忧郁 孤独 哀伤 哀怨 悔恨 愤怒 恐怖 紧张
3.按音律的古代诗分类
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分为: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bai用平韵、一韵到底。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du: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
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
排律至少十句zhi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 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
(注意:dao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专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
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属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
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4.请高人系统解释古代诗词的音律
平仄 声律专名。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平仄。 “一三五不论”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诀。
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谓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上拘,第二、四、六字必须按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
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洁明快,但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型便不适用。
对与粘 诗律术语。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即仄对平,平对仄。
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粘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误,最关键位置的五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务必分明。
1.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 山中黄叶飞。
2.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3.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韵) 南行别第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 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 得与尔同归。
4.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韵)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1.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2.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回, 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 归飞体更轻。
3.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4.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 七绝和七律依此类推. 当然,如果写现代诗就无须这样了。
5.形容音律的诗词
特地整理了一下,缺少的大家可以继续补充:
【积极的】欢快
愉快
喜悦
温柔
浪漫
美妙
高雅
舒畅
悠扬
灵动
可爱
甜美
动听
年轻
有活力
洒脱
飘逸
超脱
自在
振奋
劲爆
动感
沉稳
热情
幽默
振奋
鼓舞
亢奋
兴奋
清新
【中性的】平静
深沉
深邃
宏大
辽阔
雄伟
震撼
荡气回肠
激情
激昂
悲壮
悲凉
凄凉
沧桑
迷幻
朦胧
【消极的】难过
悲伤
忧伤
怀念
思念
寂寞
忧郁
孤独
哀伤
哀怨
悔恨
愤怒
恐怖
紧张
6.古代诗歌 音律分为
五音和七音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2、3、4、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变徵,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徵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4”。
我国传统的音乐中没有和“4”相当的音。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叫做“七音”或“七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1L:O”o~”P M0 X^6tU6\i0 古人常把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 9}{5ECcO$@8z0闪吧新社区2Z I PruR 因此,在古书上常可见到写某季节时连带写到和这个季节相配的音名和方位,如欧阳修《秋声赋》:“商声,主西方之音;……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就是把秋季、商音和西方相配合的。
这种配合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的认识,其实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闪吧新社区 @(W L_ z\.@;c Y5Q (这个五音不是“五音不全”的五音,“五音不全”的五音是指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所分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五类音,余只懂磨牙匝舌,五音实难全),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变宫 1 2 3 4 5 6 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官色彩和表达功能,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这种调式高亢激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六律】 a3E/J)k t.\F,vu0 ?Dto’b f|:} A0 我国的古代律制。古称六律,实则十二律,即古乐的十二个调。
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旧说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这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各律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称,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十二个调。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1)黄钟(C) (2)大吕(·C) (3)太簇(D) (4)夹钟(·D) (5)姑洗(E) (6)中吕(F) (7)蕤宾(·F) (8)林钟(G) (9)夷则(·G) (10)南吕(A) (11)无射(·A) (12)应钟(B)。
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称“六律”,偶数为阴律,称“六吕”,总称“六律六吕”,或简称“律吕”。但古书上说的六律,通常是指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说的。
5W${!P^5}R h[M@~0闪吧新社区M6mM7I%a;z6c U 上古时代,又以律与历附会,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把十二律和十二个月配合,按《礼记·月令》,即“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律中”就是“律应”。
欧阳修《秋声赋》:“夷则为七3月之律……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后世也常用十二律名称代表时令月份,如曹丕《与吴质书》:“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是指仲夏五月。
闪吧新社区8a w:o%M*P’`n 闪吧新社区X3O(n:xB `Kc 闪吧新社区F/QHU|9s ~(f Ns4f;] (十二律制: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又,奇数各律又称为“六律”,偶数各律称为“六吕”总称为“六律六吕”,或简称为“律吕”,乃对其半调(高八度各律)与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 在古音律中,五音和七音是相对音高。
而绝对音高一共有十二个,正好也和前面所说的C,#C,D……对应,称为十二律。他们是:黄钟 大吕 太蔟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射音易,yi去声,即陶子文中之“律中无射”,指十一月) 应钟 C #C D bE E F #F G bA A bB B 并且,和西洋音乐一样的,可以以黄钟、大吕……的任意一个为宫音,定下是什么调的音阶–“均”,称为”旋相为宫”。
比如,用黄钟为宫音(也就是以C为1),他的音阶就是”黄钟均”。同样的,我们可以有大吕均,太蔟均等。
7.古诗词的音律指的是什么
按音律的古代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分为: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 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注意: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平是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元代后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中,而平声逐渐演化成阴平和阳平两类。近代汉语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中的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声、去声(指标准拼音中的三、四声)的称为仄声。有些原在古汉语中属入声的字现在虽归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
详细可以看下《王力诗词格律》
第一章 关於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二章 诗律
第三章 词律
第四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给戏曲伴奏的乐师是怎么记住那么长的简谱的?
戏剧伴奏的乐师或程琴师是怎么记住那么长的简谱的?提问者看来对戏剧伴奏不是太了解声律启蒙简谱,根据声律启蒙简谱我和几位京剧界专业琴师多年的交往,可以给你一个比较准确的回答:
1:琴师记住曲谱是必须的,
一个专业琴师对所伴奏的剧目、唱段曲谱必须烂熟于胸,到什么地方该唱哪段、该段是什么板式、唱腔是怎样的,都要记在心里。这是一个琴师必备的基本功,背不下来那也就别干了。辅助伴奏人员特殊情况下也可只记住大概即可,伴奏时借助乐谱架可做提醒。
2:记住曲谱只是基础条件
琴师不仅要记住所有曲谱,还要对演员特殊的演唱习惯、风格了如指掌,同一个段子,每个人唱出来都不同,这也就是受京剧分那么多流派的影响。所以基本上每个名演员都有自己的专用琴师。
3:记住剧目曲谱靠的的平时的苦练不辍及与演唱者的磨合
演员几乎每天都要调嗓,这不仅是演员的基功,同时也是演员与琴师的磨合,每出戏演出几百场,调嗓上千遍,这些谱子早已融化到琴师的血液中,有些年老琴师,即使忘了自己住宅小区的名字,但到台上操琴丝毫不乱。
4:专业琴师背曲谱并不难
一个中国象棋大师能掌握上千种开局变化,上百种残棋杀法,单单一个顺炮的开局就有几百种变化,一本象棋布局书籍至少有半寸以上那么厚,这么多的开局定式都能背下来,何况几十出戏的曲谱呢。其实专业人士精通其中规律,背谱子远比外行的死记硬背来的快。
5:对好琴师来讲熟记曲谱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各行当、各流派、各演员唱法大相径庭,好琴师不仅精于一个行当,也不仅只会一个流派。深奥之处在这里就不方便展开讨论了。
总之,琴师背下曲谱是必须的,如何记下来?一靠勤学苦练,二靠掌握其中规律。并没有外行想的那么难。
明扬51,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问的天真可爱,在此简要作答。〇乐曲符号那么多那么长,演出的人或伴奏的人是怎么记住的呢?这个问题在外人来看,有些不可思议,但对业内人士来说,就是小莱一碟。近些年声律启蒙简谱我们在办乐理和乐器学习班时,有些学员就问,那么多的笛子独奏曲,你都是怎么背下来的?前几年我在合唱团指挥时,也有人问我,那么多的乐曲还有四个声部,你能记住吗?其实在一个乐团里,每个人需记熟上千首歌曲,几十支器乐合奏曲,二胡独奏或笛子独奏曲等等,看似很难。其实不然!因为你天天不干别的,就和这些乐谱打交道,上班下班,没事就练,一支曲子,几天就背熟了!成年累月地练早就滚瓜乱熟了!没有什么奥妙!〇我国现有五大剧种: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越剧(过去加昆曲为六种)。每个剧种都有其固定的音乐模式。京剧中,大约有西皮(西皮原板,西皮流水,西皮二六等),二黄(慢板,原板等),四平调等等。琴师天天玩这些乐谱,早就熟烂于心!比如《十三妹.怀父仇艰难受尽》一段唱,由西皮导板转原板,后又转西皮流水,其间的过门等琴师早就惯熟了!再如《苏三起解》是西皮流水,凡此类的前奏皆大同小异,别说是业内的琴师,就是业外的票友,要背熟某段乐谱也不是太难的!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他人认为很难的事,对业内人来说,就如走平道一样,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就是熟能生巧。
四十多年前,中国无论城市或农村及厂矿企业,都曾经兴起过举办”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高潮。那时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文宣队”。当时农夫只有三十岁左右,是我们村文艺宣传队里的头把琴师。所以回答此问题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当时演出的节目,虽然以歌舞为主,但也有很多秦腔,眉户清唱。说起伴奏人员是怎样记住那么长的简谱的,其实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无论秦腔也罢,眉户也罢,都有固定的板式。就拿秦腔来说,无非就是苦音慢板,二六板,双锤,代板,滚白,花音慢板,二六板……等,这些板路的节奏和乐谱,凡是学过秦腔伴奏的人员都是熟记于心的。(就象数学公式是固定的),虽然每本戏及各个演员的唱腔尽管不一下,但”万变不离其宗“,其节奏是一样的,变化不大。只要”武场面”的鼓点敲起,是那一种板头,各种乐器自然就按照板路的节奏开始演奏了。
这些只是指一般情况如此。对于一些特别优秀演员的特殊唱腔,那就另当别论了。比如誉满大西北的秦腔旦角大师郭明霞来说,是有专门琴师的,当然是非常熟悉她的唱腔的。
另外还应当特别说明的是,如果演员是按照传统的秦腔板路和音乐演唱,无论是生,熟伴奏人员都是可以配合的。但象三十多年前陕西省戏曲硏究院经过改良后的秦腔音乐唱腔,例如《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祝福》……等,都是一本戏一种唱腔及音乐。(新设计的唱腔),会伴奏《沙家浜》,不一定会伴奏《祝福》,每本戏都有专门的唱腔及音乐。象我这样水平的”半瓶子”是无能为力,只能望“戏”生叹了。
有可能完全记住了,至少也要记住一大半。相关情况谈以下几点
一,历经千百次的反复,熟能生巧,会逐步记忆深刻的。
二,现代戏都有完整全套曲谱,拌奏看谱而行,久而久之达到孰炼,印象深了,看谱就少了,有谱可防万一失记。
三,秦腔音乐,有其板式规律,掌握了规律,不必死记硬背,对于唱腔的伴奏,凭悟性,靠耳音,会应便,以能美化唱腔包住戏为目的。
总之,记住简谱是大有好处的,只有记熟了曲谱才能更好发挥拌奏效果。这就需要认真刻苦的学习,多多实践,在学谱,听谱,读谱,记谱,记背唱腔上必须恨下功夫,功到自然成,大师之誉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是去年才开始接触本地的地方戏曲伴奏的,买了把京胡自己在家里折腾,说一下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曲牌和一些走场的过门都是固定的,记住这些好像并不难,特别是地方戏剧曲牌比较少,不像京剧那么的复杂,我们这里的地方戏唱来唱去也就四五个曲牌为主,平时多听听也就熟悉了。而且这些旋律都比较简单,我们这曲谱里是不会有7这个唱名的,只有1,2,3,4,5,6这6个,节奏上以完整的4分,8分,16分音符和附点音符为主,装饰音多,极少有切分音。
请教老一辈的琴师,告诉我戏曲伴奏以京胡为主要乐器,多数情况下琴只拉一个把位,戏曲伴奏的原则是给唱腔“托腔保调”,要做到能给唱腔加分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琴师。走场,曲牌,小过门这些都容易些,难的是唱腔里要怎么拉,可以拉唱腔的旋律但不是最好的,应该在唱腔旋律上加以变化,可增可减,而且同一首曲子不同演员唱得多少有些不一样的。
还有一点就是琴师一定要对唱腔熟悉,知道唱腔是怎么唱的,自己在练习的时候可以小声哼唱,当然这些都是老琴师说的,我远远做不到。
总结一下,戏曲伴奏琴师拉的旋律有的是根据曲牌固定的,有的要根据不同演员和现场来灵活变化,在这个原则下记住旋律也不是难事。戏曲的速度,节拍和我以前玩的以歌曲乐曲为主的玩法不同,我接触戏曲伴奏是为了自己以后退休了可以去公园的老年乐队玩玩,现在我们这里地方戏的曲牌我也拉熟练了几个,就是少有机会和唱腔磨合。
我给你的答案是最靠谱的,因为我干了近三十年的乐队工作,干过演奏员,指挥,配器(现在叫编曲)等工作,你问的琴师背乐谱的事,是很平常的事,大多数乐手都干过背谱的事,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只是熟能生巧,最难的是指挥,你听说过背总谱的吗?就是把一部交响乐的各乐器的谱子都背下来,世界上有这样的指挥,我干过指挥,我背不下来交响乐总谱,但是,我自己配器的总谱基本上还是能背下来的。你如果不太相信,那我告诉你,我正在背《声律启蒙》,哈哈,你说哪个难背?
琴师的职业锻炼了特强的记忆性,戏曲的板眼大同小异,除京剧的变化大一些外其他地方戏基本是固定套路,再是琴师能操琴外还会唱,大段的唱里有转板还需琴引领过门,嗓子可能不如演员但对戏腔的了解甚至超过了演员,初学戏的演员还是琴师教从前奏里什么时候张口起唱,如有的唱腔演员只唱几个字,以后的拖腔靠琴师拉奏下来听着还很好听,京剧里有一句:一马离了噢:就停了,以后的拖音就是琴师拉下来的。河北梆子里也有借助琴音来完成拖腔的,听起来并不难听,这就是琴师会唱的功夫,你不唱我也知道这一句的完整性,其实乐队里还有一个更精通的是鼓师,琴师除密切包演员的唱腔外还要听鼓师的板节奏。琴师对每段戏的板眼借鉴以前剧里唱腔早就熟记,以后有变化的段落只记这一特点就行。琴师还有应变能力,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演员也有掉板唱错的时侯,琴师就能跟上不至于凉腔两张皮。当然正规大剧团没有这情况。
说说京剧琴师“背谱”的事。
首先说,不是背谱拉就伴奏水平高,看谱拉就水平低。
新中国成立前,琴师学琴都是口传心授,几乎没人会看简谱。唱腔中的过门儿,也是官中过门儿为主。所以,会唱就会拉,当然不看谱子。
让背谱成为麻烦事,是解放后,京剧有了一个“定腔定谱”的过程。
随着京剧流派唱腔成熟稳定,很多人追随。流派几乎垄断了所有的当时演出的剧目,于是便出现了别姬一定唱梅,锁麟囊也非程不唱。
当然,声腔定了,官中过门儿也没人用了。
传统胡琴拉法还有个很宝贵的传承,“套子”。拉流水,快板尤其好用。现在,由于过门定谱,也没人用了。
再次说,不是背谱拉就水平高。背谱或看谱只是说明对该唱段是不是很熟,或琴师跟演员是不是很熟悉。跟演员不熟,有时也需要看看谱,因为有些约定的地方琴师会在谱子上做记号。如果有琴师伴奏看谱,那是他认真,为了拉的准。
不必追求背多少谱子,应当把注意力放在追求拉的准。尺寸劲头,断句气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微妙之中,造诣修养自在其中了。
现代每个乐师都有乐谱,过去传统戏曲都有固定板式,伴奏的乐师都精通那些簧头和曲牌,戏台上的鼓师统一指挥文武场面,。
戏曲伴奏都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套路而且是单声部,不像交响乐分好几个声部有总谱和分谱,你演奏哪个分部就看你那部分的谱子而且还要和总谱配合好,注意什么时后候进出,所以要时刻盯着谱子。
凯叔童声唱唱古诗的简谱有吗?
有。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包含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有凯叔童声唱唱古诗的简谱,可以在网上搜索下载,有简谱。凯叔是凯叔讲故事品牌创始人、全民阅读推广大使,通过对声音的精湛演绎和儿童内容的极致追求,打造了《凯叔西游记》《凯叔红楼梦》《凯叔声律启蒙》《口袋神探》《麦小米的100个烦恼》等儿童优质内容IP,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儿童成长内容完美融合,为孩子创造优质、快乐的成长环境。
关于声律启蒙简谱和声律启蒙一东 其一其二其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以上就是浅浅の微笑为大家整理的《声律启蒙简谱,声律启蒙一东 其一其二其三》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本文链接:https://www.musicbooks.cn/79041.html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