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寻着悠悠古香,
穿过陈列着音乐氛围浓厚相思情简谱的走廊,
悄声步入这浸染音乐的殿堂。
千年前的乐声在这里回荡,
古朴的韵律在一件件展品中绽放,
世界的斑斓今天在浙音碰撞。
9月15日上午,浙江第一个音乐博物馆在浙江音乐学院图书馆揭开神秘的面纱。开馆仪式上,学院党委书记褚子育,副院长张鸿雁为音乐博物馆揭牌。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谋划、反复论证、多番方案优化和紧张施工布展,这所占地1500多平方米,集收藏、陈列、展示、教学、研究、宣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音乐文化主题展厅将对市民开放,千余种乐器陈列馆内,静候广大音乐爱好者前来欣赏。
乐器是“看得见的音乐”。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通过系列乐器展览,全方面展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人类的优秀音乐文化遗产成果。
整个展馆设有四个基本展区,和宫廷雅乐拓展区、敦煌乐舞艺术专题馆,以乐器实物为基础,运用实景、图文、多媒体视听等多种表现手段,力求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媒介渠道传递更为丰富的音乐文化信息。
历史回声
从陶埙、陶鼓、骨哨、骨笛等远古部落的原始乐器,到编钟、编磬这类体制严整的礼乐重器,在“历史回声”展区里,参观者能从这小小的百余方展区中看到古代音乐千年历史的传承。
贾湖骨笛(复制)
贾湖骨笛(Jiahu bone flutes),1987年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共25支。据碳14测定,距今约7800-9000年前左右,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乐器。骨笛由鹤类长骨制成,形制固定,制作规范,为竖(或斜)吹按孔管乐器。其中大部分为七音孔,能吹奏七声音阶的乐曲。
广西冷水冲型铜鼓(复制)
冷水冲型铜鼓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横村冷水冲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流行年代为东汉晚期至隋唐,是西南铜鼓鼎盛期的代表。展出的这款冷水冲型铜鼓,鼓面中心有太阳纹,边缘有立体青蛙雕饰,鼓面及鼓身遍布各种图案花纹,有若干反映稻作文化的符号。
曾侯乙编磬(复制)
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墓出土,全套编磬共四十一枚,石制,原件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编磬分上下两层悬挂,上层十六枚,下层十六枚,另有九枚可随时调用,低音浑厚洪高,高音明澈,音色优美而动听,音域达三个八度,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这套编磬与编钟密切配合,可在同一调高上进行合奏或同时转调演奏。
晋侯苏编钟(复制)
晋侯苏编钟是一套的西周时期青铜编钟,共16件,是2002年1月18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的文物之一。原件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院。晋侯苏编钟上共刻有铭文355字,其中重文9字,合文7字,是建国以来出土青铜器中最长的一篇铭文。铭文完整记录了西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苏率军参加周厉王亲自指挥的讨伐东夷的战争。晋侯苏因战功多次受赏,故作此编钟。铭文中的战争为史料所阙载,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且铭文全部为錾刻,在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亦属首见。
乐海明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在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形成了数不胜数的音乐艺术品种,昆曲、古琴、新疆木卡姆、福建南音、西安鼓乐、河北笙管、辽宁鼓吹等。
福建南音
南音,器乐合奏形式,又名南乐、南曲、南管、管弦,流行于我国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台湾省,以及南洋华侨聚居区。南音和古代的歌舞音乐、词曲音乐、戏曲音乐都有密切关系。在清代蓬勃发展,遍及闽南各城乡,在泉州、厦门等地出现了许多专业或业余的南音社团。南音包含“指”、“谱”、“曲”三大部分。南音的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类。演唱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演奏形式按使用乐器的不同,分“上四管”、“下四管”两种。南音曲调优美,节奏徐缓,艺术风格古朴幽雅,委婉深情。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
京剧(Beijing Opera),又有“国粹”之称,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公元1790年(清乾隆55年),“四大徽班”进京,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京师观众的欢迎。之后,徽戏艺术同来自湖北的汉调相融,又吸收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加入了一些民间曲调和北京土语,逐渐形成了今日的京剧。京剧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也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
昆曲
昆曲又称昆剧,最初是在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明初已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隆庆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与过云适、张梅谷、谢林泉、张野塘等友人共同研究,以昆山腔为基础,吸收弋阳腔、海盐腔等诸腔调,参考北曲唱法,改良创作了新的昆曲。改良后的昆腔婉转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腔”之称。万历朝之后昆曲在江浙各地广泛传播,成为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被后世称作“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它们琳琅满目、多姿多彩,就像浩瀚的音乐海洋中一颗颗明亮的珍珠,散发出绚丽的艺术光芒。在“乐海明珠”展区,陈列着许多当代仍然存活的中国传统音乐乐器,配合着多媒体设备,参观者感受着民族音乐散发得独有气息。
吴歈越吟
“骨灰级”宝贝在“吴歈越吟”展区隆重展出,由浙江博物馆提供的河姆渡骨哨、唐代越窑青瓷鸟形埙、北宋八音盅、清代十六弦筝、清代龙纹竹萧等17件代表浙江历史音乐特色的乐器在馆内展出。
河姆渡骨哨(新石器时代)
越窑青瓷鸟形埙(唐)
八音盅(北宋)
龙纹竹萧(清)
十六弦筝(清)
从七千年的骨哨到清代的竹萧,独属于浙江地方的音乐文化在这里缓缓荡漾,伴着吴侬软语的越剧风韵,参观者感受着浙江音乐的独有风情,一种家乡的情怀油然而生。
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我国舟山群岛地区的民间吹打乐,属于大套复多段吹打乐。乐队配制齐全,主要乐器有吹奏类乐器(唢呐、笛子等),打击乐(十面锣、排鼓)和丝弦乐(二胡、阮等)等。其中的两大主奏乐器分别是由十三面锣组成的排锣和由五面鼓组成的排鼓,演奏风格独特,音乐、音量对比鲜明,音响色彩丰富,具备能表达多种情趣的功能。演奏时旋律急荡奔放,气氛极为热烈,具有鲜明海海岛特色。
除此之外,该展区还展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舟山锣鼓,唢呐、笛子、十面锣、排鼓、二胡、阮等乐器放置其中,让参观者对于浙江音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八面来风
“勤打听、广搜罗”,靠着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浙音音乐博物馆还从世界各地收罗了很多奇珍异宝。
韩国雅乐
韩国宫廷传统音乐,包括管弦合奏、管乐合奏、吹打、歌乐等。其中,管弦合奏包括以乡笛为中心的管弦合奏和以玄琴为中心的弦风流。常用乐器有乡笛、大笒、奚琴、玄琴、伽倻琴等。
东南亚音乐 加美兰乐队
印度尼西亚传统乐队。加美兰(Gamelan)是爪哇语,是指以各种锣为中心的乐队合奏。这种合奏形式形成于16世纪,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加美兰音乐使用两种不同的音阶,一种叫斯连德罗(Slendro),一种叫陪罗格(Pelog)。加美兰是自比较音乐学时期以来受到民族音乐学家关注最多、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为广泛的民族音乐。
在“八面来风”展区,苏丹木琴、葫芦木琴、弯琴、安格龙等异域乐器让参观者眼前一亮,“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艺术真得是五彩斑斓,很多乐器从演奏手法、表现形式、音色音准等各方面都与中国乐器不同,独具特色。
弯琴
缅甸传统乐器。弯琴有13到16根弦,弦不用弦轴,直接捆在弯曲的琴杆上,用左手用力按弦可以临时改变音高,如果转调,则要把要调的弦松开,再把它重新绑在琴杆上。
非洲鼓
在非洲的乐器里,鼓最有特色、也最为重要。非洲的鼓形状多样,有圆锥形、沙漏形、高脚杯形、花瓶形等多种样式,亦有双面鼓和单面鼓之分。非洲鼓大小各异,演奏方式多样,有的用一只手拿起来,用另一只手敲,有的夹在腋下打,有的放在地上演奏,有的放在架子上演奏。此外,还有用于传递信息的“说话鼓”,鼓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能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加上急缓有别的节奏,形成各种各样的鼓点,作为一种信号语言,来传送各种信息。
安格龙
安格龙,在东南亚多个国家广泛流传。竹制,摇动碰击发声。可多人配合,亦可单人完成演奏。声音清脆明亮,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作为一所高等音乐院校,建设一个自己的音乐博物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如何立足服务于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化内涵建设,服务于人类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服务于“文化浙江”建设和文化艺术的大发展,这一直是浙音人的使命。
音乐博物馆中还成立了音乐史与民族音乐教学实训中心,今后,同学们可以在馆内开展教学,全方面学习了解各国音乐文化,与教师共同开展相关领域的音乐研究,同时,音乐博物馆还将面向社会,积极推动音乐普及教育工作,从而将音乐博物馆真正打造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音乐文化主题展厅。
来源相思情简谱:图书馆
文:周佳丽 南希
摄影:朱建林 周子纯
编辑:汤亚琪
以上就是隐姓埋名为大家整理的《相思情简谱(相思情简谱2023最新版)》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本文链接:https://www.musicbooks.cn/177354.html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