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府向来是优秀文化的重要传习地。在大学的人文艺术教育中引入古琴的教习简谱演奏软件,将会发挥大学这一引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的积极桥梁作用简谱演奏软件,使得古琴文化在当代得到更有效、更广泛地传播。
壹
音乐院校专业古琴教育
20世纪初,诸城派琴家王燕卿(宾鲁)南下金陵,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聘为国乐教员。1919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设立古琴研究会,亦邀请另一位诸城派古琴家王露(心葵)传授古琴。于是,诸城王氏一南一北,共开古琴进高校之肇始。
至20世纪50年代初,以查阜西、吴景略、管平湖、张子谦、顾梅羹、刘景韶、喻绍泽、杨新伦等一批琴家为先导,古琴艺术陆续进入了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沈阳、广州等地的音乐学院(系),完成了当代古琴专业教育在全国的基本布局。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时至今日,古琴专业教育在各大专业院校已经形成了自附中、本科到研究生的教学层次,培养了龚一、成公亮、李祥霆、吴文光、赵家珍、曾成伟、丁承运、李凤云、林友仁、刘赤城等一批“第二代”的“学院派”琴家,而且,这批琴家继续工作在音乐院校内,在古琴的演奏、教研、创作、传播等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
时至 21 世纪,全国各大音乐学院又培养出了一批“第三代”的青年“学院派”琴家,如中央音乐学院的赵晓霞、巫娜、孙瀛,四川音乐学院的戴茹、李雪梅、张婷婷、董雯雯、曾河,南京艺术学院的成红雨,天津音乐学院的赵烨等。简谱演奏软件他们都成了培养古琴专业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并由此形成了老、中、青的古琴教学与研究梯队。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很多音乐院校的古琴专业学生还曾因当时社会对古琴人才需求有限,在毕业后没有合适对口的去处而不得不改行做别的工作。但时至当今,由于“非遗”保护背景下“古琴热”的兴起,随着社会对专业古琴师资需求量的增加,古琴专业的毕业生也都成了社会上抢手的热门人才。
在当前古琴的传承与发展中,由于职业琴人和琴家专事古琴艺术的演奏、教学与研究活动,并依托于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教育背景,因此他们在古琴音乐艺术表现上有着更高、更为专业的要求,将目标定位于为社会培养专门的古琴表演型人才,高等院校的专业古琴教育从而也日益成为培养职业琴人的重要方式。“学院派”在将古琴作为一件乐器引向职业化与专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专业院校还具有科研经费投入与人才的优势,可以完成对琴学相关理论的整理、研究、出版。如中国音乐学院的古琴专家还与音乐学家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员共同合作攻关,联合开发了减字谱打谱软件,以实现传统古琴乐谱的数码化。此外,专业院校还以组织学术团队参加课题与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方式带动对琴学的理论研究,填补了琴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我国的古琴学院教育还具有植根于民间的优良传统,如进入音乐院校从事古琴教学的最早的一批琴家无一例外都来自民间,且都出自各地的民间传统琴派。这些琴家依托于民间世代相传、异彩纷呈的琴派滋养,大多具有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并且,这种历史上民间音乐的天然渊源使得当前各大音乐学院的古琴专业师资中都自然地融合了地方性的古琴流派,如中国音乐学院的虞山吴氏、沈阳音乐学院的川派顾氏、上海音乐学院的梅庵刘氏、四川音乐学院的川派喻氏……
但同其他大多数民族乐器不同,自古至今,古琴琴人群体的主流、主体仍多汇聚于民间,且绝大多数都是以个人化的自娱自乐状态以及非专业、非职业性的身份特征存在的。这也是古琴相对于其他民族乐器在学科化方面大显薄弱的重要原因所在。就总体而言,古琴的“学院派”实力在当前尚显得较为弱小。虽然不少学院琴家也都做到了立足专业,并关注古琴的业余普及传播,但当前的“学院派”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脱离与民间琴人、琴派,与民间音乐联系渐少的趋向。所以,“学院派”在教学与艺术实践中应加强同民间琴家、琴派的交流,这将有利于“学院”与“山林”更好地融合,以形成一股合力,在点、线、面上更好地传播古琴艺术。
贰
普通高校古琴普及传播
鉴于古琴的文人音乐属性,普通高校作为高学历人士集中之场所,似乎自然地成了古琴传播之重地。由于大学具有多学科并存的优势和先进的创新机制,让古琴进入普通高校的实践措施也较为灵活多样,通常有演出与讲座、选修课以及大学生古琴社团等。
古琴巡演——古琴艺术进大学
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为2006年6月10日,作为配合“文化遗产日”宣传的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于该年6月7日至12日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首次举行。
2007年的“文化遗产日”期间,“和鸣——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又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音乐学院、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2008年,该活动在北京理工大学、外交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和江苏大学成功举办之后,又与香港及澳门地区的相关琴社、基金会、文化机构联合,于10月27日至11月4日以传统的“雅集”形式把古琴艺术引进港澳地区的高等院校,分别在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地举办活动。
2009年6月,由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局主办,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承办的“2009‘文化遗产日’江苏古琴艺术四大流派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在南京的三所高校(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盛大上演。江苏省内虞山琴派、广陵琴派、金陵琴派、梅庵琴派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已知的首次同台献艺。
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古琴艺术走进了高校,琴人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专家的现场指导与专题讲座也加深了学生对古琴的认识。这样的活动让年轻人通过感受古琴艺术,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和鸣”,进而成为传承中国人文精神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音”,进一步营造了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古琴选修课
在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古琴艺术申报书》中,在高校进行古琴传承也被列入工作计划简谱演奏软件:“在综合大学开设古琴选修课,聘请古琴艺术家担任教师。5年内,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扬州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大学等10所国家重点院校施行简谱演奏软件;10年内,推广至20所综合大学施行。” 如果从2002年制定此申报书算起,按照申报书所表述的计划,至2007年便应在10所国家重点院校施行古琴选修学分制,2011年全国应有20所综合大学施行古琴选修学分制。然而笔者在调查中获悉,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尚未按照计划很好地推行,只有少数普通高校在正常实施。例如,在古琴保护整体工作做得较好的常熟(虞山派即以常熟虞山命名),当地的高校常熟理工学院作为常熟古琴立体保护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场域与环节,从1997年起,就在其音乐系开设古琴选修课,同时,该课程还被纳入该校音乐教育专业设置的地方特色板块,每届均有十余名学生,目前已共有一百多人经过培训,到江苏各地传承古琴文化。此外,该校目前还在积极申请成立“中国古琴虞山琴派研究中心”。
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如扬州大学,也计划利用高校的学术平台与大学的受众面,成立扬州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所,策划“扬州地域文化进校园”的系列活动,并联合当地广陵琴家合作开设古琴选修课,建立古琴教育基地,广泛普及古琴教育。另外,南通大学也聘请了当地梅庵派的琴家进入校园传习、普及古琴。
大学生古琴社
古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前后,在很多综合性的大学中还组织成立了大学生古琴社团来加大对古琴的宣传力度。在21世纪之初,以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陆续成立了大学生古琴社团,为古琴在综合性大学里的传承、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据四川大学古琴社长郑晓韵介绍,2002年古琴社成立伊始,当大家带着古琴在学校里走动的时候,古琴还曾被不少同学误认而惊呼为“小古筝”,经过8年辛勤的历程,同时也伴随着连任五届琴社社长的郑晓韵在中文系从本科读到了博士阶段,现在的古琴社已经成为川大校园里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
2007年,南京大学古琴社、四川大学古琴社、浙江大学古琴研究会三家大学生社团还在南京大学、南京鸡鸣寺内联合举办了主题为“琴学与传统文化”的首届全国高校琴学论坛,为高校间古琴社团的琴学研讨搭建了一个学术平台,让琴乐在高校中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来自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扬州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师生在论坛上交流了近30篇论文,很好地促进了全国各个高校大学生古琴社之间的琴艺与琴学交流。
迄今,全国各地已陆续有几十所综合性大学在当地社会琴社、琴馆、琴人的大力协助下成立了大学生古琴社团。如古琴家桂世民辅助成立了南京大学、南京航空大学的古琴社;徐晓英协助浙江大学、浙江中医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古琴社;曾成伟协助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立了古琴社……而且,作为斫琴家的曾成伟、马维衡等还经常在各个大学生古琴社团成立之初,将若干张他们自己斫的琴馈赠给社团供教学所用,同时还为大学生提供义务教学来扶持这些高校古琴社的起步运转。另一方面,高校的古琴社也积极参加社会琴馆的相关活动,在社会资源的合作共享中,大家在各自的领域内积极协作,传播着琴乐文化。
参考文献
施 咏《古琴音乐文化的校园传承》
以上就是冰梦圣蓝为大家整理的《简谱演奏软件(简谱 制谱软件)》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本文链接:https://www.musicbooks.cn/172408.html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