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87版“红楼梦”亿万迷妹之一,小布今天推荐一篇好友专访红楼梦作曲王立平的文章。
经典从来不会因为时间的逝去而远去,只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越酿越醇。而音乐,是87版“红楼梦”的灵魂之一。
2017年,87版《红楼梦》迎来开播30年。
如果没有王立平的作曲,87版《红楼梦》会失去最重要的乐魂。
如果没有“遇”上87版《红楼梦》,王立平的创作生涯也将失去最华丽的一笔。
相互成就,本就是世上最好的机缘。
北京的冬天,北四环边上一幢居民楼里,王立平的家温暖、整洁。
压缩古筝简谱他很少接受专访,网上关于他的不少文章,很多都是“整合”,甚至还生造了他的“在场证明”。他说压缩古筝简谱:“压缩古筝简谱我不喜欢这样,把话说得再像真的,还是假的。”
这天下午,他正在整理追忆文章《我的红楼缘》,也和我聊起了87版《红楼梦》背后的故事。
王立平
结缘红楼,别无选择的红楼情结
1941年出生的王立平,今年76岁。
1982年“遇”到《红楼梦》时,他41岁。正是一个作曲家最有创作力的时候。从41岁到45岁,整整4年半,一个成熟艺术家最黄金的创作时间,都献给了《红楼梦》。
“我能结缘红楼梦,最先要感谢的人是已故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资深高级音乐编辑王芝芙大姐。她是著名报人王芸生先生的长女,导演王扶林的夫人。我的许多音乐作品都是由她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荐和介绍给广大听众的。”
1982年秋,王芝芙约王立平见面,说起自己的先生王扶林导演正在筹备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问王立平是否有兴趣为这部电视剧作曲。
没有一秒钟的犹豫,王立平就答应下来。他用“别无选择”来形容,“对我这个红迷来说,这个消息太让我激动和兴奋了,我别无选择。”
王立平一直有为《红楼梦》写音乐作品的想法。“《红楼梦》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世界,最适合音乐表现,我一直希望按《红楼梦》情节,把它变成一个音乐的图画。”
在王芝芙的安排下,王立平见到了王扶林。王扶林当时表示,为这部戏遴选作曲是件大事,他个人不能做决定,要与台领导、红学家、编剧和相关方面一起商量才能决定。他问王立平是否愿意与大家见个面,谈谈想法。
王立平明白,这次见面对于他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也将是非常严格的审查和考试。
“考试”安排在王府井华侨饭店的一间不太大的房间,共有十多位“考官”。王扶林导演主持,几乎没有开场白,让王立平放开讲。
王立平谈了三点。
第一点,是对《红楼梦》的认识过程。“初中二年级初读《红楼梦》时,基本没有读懂,觉得婆婆妈妈太琐碎,以至了无兴味。后来经历了许多人生的磨难、挫折之后再读《红楼梦》,才有了许多深切的感受,越来越感到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离我们原来竟是那样近切,讲述的故事竟是那样无奈、沉重和动人心魄,而且越读越爱,越爱越深。为《红楼梦》作曲成了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第二点谈了对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设想和希望。比如,在他看来,如果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是以情节取胜的话,《红楼梦》则是以情趣取胜。
“我希望未来的电视剧不要过于注重表现过程和来龙去脉,要着力表现剧中人物的心路历程和和情感主线。留出充分的空间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突出一个“情”字。其实这些意见的背后,是希望能给音乐留出充分的空间。”
第三点,才是对电视剧《红楼梦》音乐的构想。他提出了“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的基调。
“这惆怅和感慨既是过去的,也是今天的,是剧中人物的,也是作者曹雪芹的,还是我们这些改编者、再创作者的,最终还要成为荧屏前广大观众的。剧中的音乐应该成为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要如镜头一样,推上去可以刻画描绘具体的人、事、物,拉开来便是对人生、社会、情感的全景式跨越时代的感慨。”
王立平滔滔不绝谈了一个下午。他强调,红楼梦的音乐应该有自己独特风格、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究竟是什么?当时我也不知道。如何写音乐、怎样的风格、用什么手法都没有提及,但大的方面我把该说的、想说的、能说的都说了,甚至没有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他说完后,没有一个“考官”向他提问题,也没有人发表意见。几天后,王扶林打电话给王立平,说经研究决定聘请他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作曲,并问他还有什么要求和想法。
王立平提出了“红楼梦的音乐不适宜合作”的要求,他的理由是:“《红楼梦》与别的作品最大的不同,是一个“情”字。“情”需要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和开掘,才能求得深切和统一,怎能设想由一个人写悲的,另一个人写喜的;或由一个人写前面,另一个人写后面 。”
挑战红楼 ,胆大妄为的“无中生有”
拒绝合作,是为了尊重艺术规律。但也因为拒绝合作,摆在独揽重任的王立平面前的任务异常艰巨。王扶林导演问,那么多集的电视剧,那么多的音乐压缩古筝简谱你一个人写得过来吗?王立平说来得及拍,我就来得及写。
王立平需要为《红楼梦》创作包括《枉凝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在内的十三首歌曲,以及剧中所有背景音乐。
“这是我这辈子干得最胆大妄为的一件事。”他说。
在兴奋、得意了仅仅两天后,接下来的四年半,巨大的创作压力让王立平没再度过一天松心的日子,他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
在《红楼梦》之前,王立平已经创作了《驼铃》《牧羊曲》《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等传唱度极高的作品,在业界已获得认可。“我写了那些歌,大家觉得还可以,如果《红楼梦》写不好,也许人家会说这个人还是不行,写不来大作品。对我的艺术生涯来说,接下这个任务几乎就是一场生死之战。”
他“羡慕”剧组里的编剧、导演、演员,因为“什么人物、干什么事、说什么话、什么结局,曹雪芹写得清清楚楚”。他也很羡慕服装设计,因为“谁穿什么衣服、什么花色、什么季节穿戴,曹雪芹写得明明白白。至于道具、布景,曹雪芹都尽有叙述。”
但《红楼梦》全书从头到尾没有一个音符,只有音乐才真正是无中生有。王立平说:“歌曲不但要表达曹雪芹所要表现的内容,还要真切地表达出不同人物的真情和实感,既配合剧情的需要,更需唤起听众的感情共鸣,把纸上的诗词变成活灵活现的能感人肺腑的歌曲谈何容易。当要下笔写音乐的时候才发现脑袋里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以至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竟没有写出一个音符。”
艺术生命里的这场生死之战,尤其是面对那么多首各具特色、各不相同的歌曲,“活路”只有一条:“只有一种活下去的希望,就是把每一首都写成精品,让人舍不得放下。”
为了这个目标,王立平全力以赴。
第一个问题,是确定《红楼梦》的曲风。王立平反复思考后,决定在创作时不采用任何现成的音乐素材,写成“十三不靠”。“即不靠戏曲、不靠民歌、不靠说唱、不靠流行歌,也不靠艺术歌曲等。“因为任何现成的素材都无法承载《红楼梦》这部经典巨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厚重和丰富,需要创造出一种专门属于红楼梦的音乐‘方言’。”
更重要的是,作曲风格可以“十三不靠”,但有两点必须“靠近”:一、是必须靠近《红楼梦》,必须紧紧地靠近曹雪芹的《红楼梦》,并成为独有的。二、是同时还要靠近今天的时代、今天的人。必须是今天的人能理解并能被感动的。“音乐要直逼人心,要入骨三分,让你们听了以后,不得不为你而感动,为你而动情,为你而激荡,甚至难以忘怀,这才是好的音乐。《红楼梦》作曲要中国风、要古典味,这没错,如果当真写成古代的,今天的人听不懂,就是失败。”
关于这一点,由他创作的《少林寺》主题曲《牧羊曲》的成功已小试牛刀。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后来传唱度极高的《牧羊曲》还有一个“孪生”版,“一模一样的词,我刚一进摄制组,导演说马上要拍女主角唱歌的那段镜头,时间紧迫,我赶写了‘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那首词,又用了河南豫剧、二加弦等素材的特点写出一稿,《少林寺》摄制组听过很满意。但我自己不满意,因为回来一想,故事发生在一千年前,那时还没有豫剧和二加弦呢,这样写于理不通。当时影片能不能在国内演都不知道,地方特色太强会影响歌曲的广泛传播,最后还是选择了后来另写的、河南风格不太强的方案。”
但和《牧羊曲》相比,《红楼梦》的音乐和歌曲要难得太多了。
在确定了“十三不靠”的风格后,接下来的问题是主题歌的确定。有一点是大家一致同意的——所有的歌曲都要在曹雪芹的原词中选,主题歌也不例外。谁敢在曹雪芹太岁头上动土。
经过反复推敲最后王立平提议可否用《枉凝眉》来做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歌。理由是:一、勾画了宝钗黛的爱情主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二、预示了悲剧的结局。“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三、《枉凝眉》文字优美、情真意切、一唱三叹可入乐,是极好的歌词。
王立平的想法得到了导演、编剧的一致赞同,这也是他为87版《红楼梦》写的第一首曲子。待王立平交出主题歌和另一首投石问路的《序曲》乐谱时已经是一年多以后的事情了。
苦思冥想,精雕细琢,落笔无悔
还有一首和《枉凝眉》一样,对整部《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来说同样具有主题歌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是《葬花吟》。
“在写《葬花吟》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觉得还有什么没有抓住的东西。翻开的书就摆放在我的桌上天天看,经常看。有一天,我念‘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突然想到,这哪里是低头葬花,分明更是昂首问天。”
王立平突然闪出了一个念头,要把《葬花吟》写成一首“天问”:“曹雪芹究竟为什么对林黛玉情有独钟?在《红楼梦》那么多姣好的女子中,林黛玉是最聪明的一个。她是把人生、命运看得最透的一个,所以她也是最痛苦的一个。黛玉葬花是曹雪芹着意的重重一笔,是林黛玉这位弱小女子对天发出的呼号、悲鸣、也是对命运的抗争和反叛。”
可以把《葬花吟》写成‘天问’吗?他把编剧和红学家请到家里,一边讲自己的想法向他们求教,一边弹奏钢琴并把宛转深情和激越高昂的旋律唱给他们听,得到了他们一致肯定。他们表示:“把《葬花吟》写成‘天问’,正好印证了许多红学家们认为曹雪芹在思想上受屈原影响的观点,这样解读葬花词是很独到、很有新意的、以往人们还没有这样理解的。可以写成一篇很好的红学论文。”
王立平回答:“这篇论文我已经写完了,就是这首《葬花吟》曲子。”
《葬花吟》一曲中,“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反复唱了四遍,配器时王立平特意加上了就像敲在人们心上一样的咚咚咚咚的沉重鼓声。此时,他才觉得终于替曹雪芹和他笔下的人物出了一口闷气。
仅仅只是为《葬花吟》谱写歌曲,王立平前前后后用了一年零八九个月的时间。没有想明白之前,绝不轻易下笔,是王立平创作《红楼梦》音乐的原则。 “写的时间比较快,但酝酿的时间很长。
一个奇迹是,87版《红楼梦》所有歌曲中,都是反反复复想好了才下笔,王立平一旦落笔都再也没有改过。
为了找到最适合演唱《红楼梦》歌曲的人,王立平冒险推荐了没有任何专业演唱经验的陈力。为的是要她纯净的声音、没有成型便于雕琢的演唱习惯,初来乍到带有生涩感的特殊格调,新鲜的、区别于所有人们熟悉的音色。
“能演唱这种‘十三不靠’的歌曲,名家、大家和专业歌手中没有现成的,要想达到最理想的目标,别无选择,只有走冒险自己来培养一个演唱者这条路。我找到王扶林导演,硬着头皮说我打算启用一位业余歌手陈力试录主题歌。对这违反常理的建议,王扶林导演一脸平静,想了片刻,竟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当即表示同意,并请制片主任派员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借调当时在厂里担任化验员的陈力。”
为了帮助陈力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王扶林甚至给陈力安排了剧中柳嫂的角色,和剧组的演员一起上培训班。
陈力在剧组生活和工作了了三年。她唱的每一个字,音、虚实、停顿、拖腔,都是王立平一点一点精心设计出来。王立平对她要求极为严格,有时比对专业的歌唱家还要苛刻。陈力为了唱好每一首要求各不相同的歌曲也下了很大的工夫、吃了很多苦、甚至流了不少眼泪,经过三年的努力最终,由她演唱的一首首《红楼梦》歌曲,苍凉凄美,动人心魄,唱出了王立平要的那种“满腔惆怅、无限感慨”基调,给广大观众和听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为一部电视剧的歌曲录音、专门定向培养一位业余歌手、在摄制组里工作三年,能做出这样决策的创作集体该有怎样的气度和魄力,这样的事情肯定是空前的,或许也将是绝后的。
同样“空前”的,还有87版《红楼梦》的序曲,时长是2分42秒。《序曲》以古筝开道,以女独幽怨、婉转和无奈的“啊”声后,推出一段催人泪下的嗟叹,最后以一声意味深长的锣鼓既是音乐的收尾,又是剧情开始的开场锣。《序曲》乐器汇集的回响声,给人造成了强烈的空、灵、奇、幻之美感。
由于电视台的播出惯例,当时影视剧的片头或序曲的长度不会超过2分钟。王扶林提醒王立平,审片可能通不过的,能不能改短。“我当然知道他讲的是规矩,可我实在不忍心对这段《序曲》动刀动剪。我反复强调了许多理由,前面的‘啊’,后面的 ‘锣’,这都是一声叹息、一声感慨,尽在不言中,无法删。最后干脆说因为是红楼梦是否应该可以有2分42秒的《序曲》。”
让王立平没想到得是,王扶林又一次“惯”着他,同意了他的方案。最终,序曲一秒不删地在荧屏完整呈现。这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个案。
为《红楼梦》筑起一道艺术高墙
1987年5月2日,87版《红楼梦》开播。
“不敢”看电视的王立平走在北京的街上。彼时,行人和车很少,天气已经转暖,有些居民楼里开着的窗子不时传出红楼梦的音乐声。
王立平说:“我在心中升起一种仿佛隔世的感觉,从汹涌的激流中又归于平静。梦幻般的四年多过去了,真的都过去了,尽力了,也无憾无悔了。”
至此,四年多来,压在王立平心里的石头,才终于放了下来。“这是我写的最难、最苦,也是最过瘾的一次。我曾经说过不会再写《红楼梦》了。因为写《红楼梦》,我已经尽其所有,就这点能耐了,都使出来了。”
这个以“拍小人书”为最低期望的87版《红楼梦》剧组的努力,有目共睹。王立平回忆:“演员们生活条件差、伙食水平低、工作强度大、导演和主要演员每集的片酬才只有六、七十元,女演员卸妆有一段时间用的是很差的粗卫生纸,擦得脸疼,但每天的工作依然正常进行。”
戏外的欧阳奋强和陈晓旭
“几年如一日,我们的红楼梦剧组就是这样逢山修路,遇水架桥,以顽强的斗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向高峰攀爬着、进取着。”
遗憾并非没有,王立平说:“当时拍摄36集的经费一共只有680万元,光设计的服装就达2700多套,后期已经没有经费继续拍下去,只好草草收场,连剧本也压缩删减了许多,成了永远的遗憾。”
最初的批评之声也并非没有。王立平记得播出后好评很多,批评也不少。“尤其对后40回,不同意见和批评最多。这本来也正常,87版《红楼梦》是按脂砚斋或者说更贴近曹雪芹原意来重续的40回,但谁都明白也是最容易产生争议的。”
颇值得玩味的是,1989年,当明星云集、资金充裕的电影《红楼梦》公映后,对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批评却戛然而止。2010年新版的《红楼梦》播出后, 说87版《红楼梦》是经典、高峰、不可超越等说法越来越多、越来越盛。“《红楼梦》是中国人心尖上的宝贝。我相信拍摄《红楼梦》的人,没有一个是不想拍好的。”
《红楼梦》拍摄期间的王立平
经典不是谁给颁授的荣誉,也不是按谁的意志打造的,更不是重赏之下买来的。“精品是用才华、时间、努力、拼搏、青春以至于生命累砌起来的。现在动不动谈精品、经典。其实当时在87版《红楼梦》剧组时没有任何一个人说过打造精品,创造经典等类似的口号,也没人有过非分之想。”
王立平记得,当时剧组里的每一个人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唯恐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导演交给自己的工作。“导演充分信任每一位摄制组成员,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华和积极性,每个剧组成员都兢兢业业努力完成好自己该做的工作。”
令大家想不到的是,30年后,观众依然那样喜爱这部连续剧。“在众多的红迷和粉丝队伍中,又增加了许多80、90和00后的孩子们。观众的赞誉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和鼓励。王扶林导演不止一次说到:非常感谢广大人民群众多年来的支持和喜爱,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与经典是有差距的,由于当时种种条件的制约,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我想王扶林导演这些平实而恳切的话语,代表了全体摄制组的心声,也真实表达了创造了经典的优秀创作集体所应当具有的高贵品质和良好的心态。”
一部作品究竟怎样才能算作经典?
王立平认为,最主要的是要看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在社会上有着怎样的意义和影响,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有着怎样的分量和评价。“经典是经过长时间历史沉淀、经过广大人民群众检验而被社会公认的。
经过30年的时间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考验,87版《红楼梦》站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时间节点上、面对几代人的跨度、在审美和认知的层面、对红楼梦进行了一次历史上空前的大普及,并且做到了在不同的人群中求得最大的公约数,也就是雅俗共赏,这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境界,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未来,超越87版《红楼梦》的版本会不会出现?
王立平坦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局限。拍摄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一群人,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用自己的才华、汗水和最大的努力,用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筑起了一道高墙。不是为了让后人不可超越,而是让后人超越起来没那么容易。
《红楼梦》还会传承很多很多年,还会重拍很多很多次,希望每一次都会比前人有所进步,只要有足够的智慧、 足够的敬畏、足够的虔诚、足够的努力,希望总在前面。”
一切,只为抹不去的红楼情结。
《枉凝眉》
作曲 :王立平 演唱:陈力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啊~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啊~
来源:上海观察
【哥伦布没来过】
我们写原创文章
我们做有文化的娱乐
以上就是不念过往为大家整理的《压缩古筝简谱(压缩 gz)》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本文链接:https://www.musicbooks.cn/172402.html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